欢迎访问赤壁档案史志网!

当前位置: > 史志工作 >

鄂南明星村——双丘

时间:2015-11-20 08:42 来源:未知

      赤壁市官塘驿镇双丘村,2004年由原双丘村、东塘村、五家岭村、郭家畈村4村合并而成,辖13个村民小组,共有809户,4229人,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,其中山林面积45928亩(楠竹31683亩),耕地3150亩。2013年,工农业总产值9800万元,村级集体经济积累7100万元,年创利税600余万元, 总资产8500万元,人均年收入9800元。
      双丘村1995至2013年连续18年被赤壁市委、市政府授予“红旗村”;多年被咸宁市委、市政府评为“五好先进党组织”;2000年、2004年、2008年、2009年先后被湖北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模范村委会”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”“红旗村”  、“湖北省农民生活质量500强”、“经济实力500强”、“明星村”;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“国家绿色小康村”;2010年被司法部、民政部联合授予“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”;201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;2012年获“全国创先争优百强村”荣誉称号;2013年获“湖北省宜居村庄”荣誉称号。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,在赤壁开展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中亲笔批示:“双丘村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好典型,应总结推广”。与此同时,双丘村还涌现出许多优秀村干部,尤其是村总支书记罗太平,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,多次获得上级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,被国务院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,当选第九届湖北省人大代表和第八次、第十次湖北省党代表。  
      过去双丘村交通闭塞,是山大人稀、山多地少的贫困村。粮食不够吃,林木又运不出去,生活十分艰难,有民谚道:“双丘路不通,藏在大山中,想要走出来,要练脚板功。男人娶媳难,女儿嫁外冲”。村民住的是老辈留下的土砖屋,走的是“晴天一把刀,雨天一锅粥”的山间土路。在短短10年内,双丘村一跃成为鄂南明星村,主要是从抓好村级组织建设、坚持发展集体经济、建设新农村开始,走出一条以绿色经济为主,科学发展的新道路。
      一、 打造产业,壮大村级经济
     双丘村山多,宜于楠竹生长;地下储藏丰富的煤炭,利于开采;紧邻的陆水湖不仅系国家级风景区,而且水面下还有优质河沙……双丘村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这些自然优势,大量栽种楠竹;兴办煤矿、采沙厂、尤其是楠竹加工企业;规划打造旅游业,取得了成功,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。
     (一)规模化经营楠竹  1982年,双丘村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,先后将耕地和一部分山林经营权交由农户,另一部分山林则留作村组集体经济。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,耕地单产得以大幅提升,无奈双丘耕地少,人均不足0.8亩,远低于全省、全国水平,耕地产出只能自给。于是双丘村把发展楠竹生产放在首位。
      随着市场经济对资源配制作用的充分发挥,楠竹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量也渐渐增大,双丘村的楠竹外销量也不断增加,村民们对楠竹生产的积极性也随着提高。村党支部、村委会(“两委”)因势利导,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村民造林;同时,大力开发村、组集体荒山,要求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义务栽种5根楠竹。到2004年合村并组后,全村每年新栽种楠竹在万根以上,造林面积达到400亩以上。2008年,投资20万元收购官塘驿镇一处集体林场经营权,并招商引资开发荒山2000亩。2009年底村级集体与村民联营林场共计达8800亩,建成收入持久的绿色银行,常年林业纯收入150万元。
在规模化发展楠竹生产的同时,双丘村又开始筹办规模化楠竹加工业,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提升楠竹产品附加值。
      2008年,村成立“嘉力工贸有限责任公司”,公司隶属双丘村集体所有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开发竹地板、竹窗帘、竹凉席,兼生产竹炭、竹筷、竹醋等;年生产竹地板10万平方米,系湖北省内唯一竹地板生产企业。公司拥有标准厂房10000平米,楠竹基地8000亩;年加工楠竹150万根,每根楠竹平均增值10元,年增值1500余万元,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70余元,并向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。不但推动了本村竹业发展,还带动了临近3县10余乡镇的楠竹经济。当年公司销售额达697.9万元,上缴税费66.1万元,利润71.8万元。同时,扶持农户创办5家私营楠竹拉丝厂,全村共有私营楠竹拉丝厂8家。
2009年,全村拉丝厂发展到9家,并新发展2家竹筷厂,全年加工楠竹160万根。2010年将9家拉丝厂整合,成立“双乔竹业专业合作社”,总投资达800万元,安排就业人数达300人。引进外资,成立“赤壁利源林农开发有限公司”,开发竹子、竹笋等林农产品。公司总投资3000多万,拥有厂房及附属建筑8500平米;年产值3000多万元,安排就业100余人,促进了本村及周边6000多户村民发展笋竹两用林积极性。同时,村“两委”向赤壁市能源办申办“生物质燃气项目”,争取到湖北省农业厅专项配套资金235万元,成立“生物质燃气站”。该项目竣工后,可将不仅没有价值而污染环境的竹废料升值至270元/吨,还可向1000家农户提供经济实惠的清洁能源。2011年底,总投资1200万元的生物质燃气站建成。楠竹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“不中用”的竹废料,变成宝贝。
      (二)产业化开采煤炭  上世纪80年初至90年末,双丘村境内先后出现过多家小煤矿,绝大多数属私营性质,只有3家属于集体煤矿。村集体煤矿为村级经济积累了一定资金,实行滚动式发展。   1999年,蒲圻矿务局(原咸宁矿务局)国营双丘煤矿进行改制,实行股份制经营。双丘村抢抓机遇,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入股,并取得了煤矿经营权。当年双丘煤矿在设备、技术上得到了全面改造升级,在管理方面更是革除了国营企业固有的种种弊端,煤矿获得新生,实行产业化开采,年获利润100多万元。
2002年,双丘村又与蒲圻矿务局联营开办了另一家煤矿——叶家山煤矿。叶家山煤矿由双丘村全额出资兴办,蒲圻矿务局负责办理有关证照,股份分别是49%和51%。2005年竣工投产后,年产量达6万吨以上,利润年年攀升。
       产业化开采煤炭,给双丘村集体带来了丰厚利润,又为开发楠竹和河沙等产业积累了充足资本,增强了发展村级经济的“造血功能”。
     (三)保护性挖掘河沙  2007年,赤壁市城乡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,各类建材行情看涨,河沙更是供不应求。陆水河依村而过,千百年来沉积了大量优质河沙。村“两委”审时度势,抢抓机遇,不到半年时间就创办了2家河沙厂。至2009年产值过300万元,利润90万元。为保护陆水湖风景区及保证赤壁城区20万人饮水安全,双丘村委顾全大局,停办了河沙厂。
     (四)超前化发展第三产业  2002年,赤壁市商业大厦改制,村“两委”看准市场行情,果断出手,以378万元买下了商业大厦。该楼盘整体出租,年收取商户租金35万元。2010年楼盘升值至1200万元。2002年之后,双丘村又在赤壁市区、官塘驿集镇购置多处房地产,总资产3000多万元,门店出租年收入达80多万元。
村“两委”利用自然资源优势,积极打造旅游业。全村竹木茂盛,森林覆盖率高,溶洞、山泉密布,并有乾隆妃子墓、清代造纸厂等历史遗迹,村西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陆水湖,村南头有葛仙山上樱花万亩、晋代葛洪道观等。2010年,村委会着手“做活山水文章”,争取旅游部门的支持,打造“双丘旅游带”,并将其纳入陆水湖风景区规划范畴。2011年,与海南客商达成意向,投资开发生态旅游项目,聘请相关专家拟定了初步方案。2012年,引进外资500万元,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“藏香猪”项目;引进“勤利来万头养羊”项目。种植了成片观光葡萄。
     (五)集约化兴建工业园  双丘工业园建于2005年,占地300余亩,总投资4500万元。2007年有5家企业进驻,其中规模企业(年产值500万元以上)4家,分别是嘉力工贸有限责任公司、赤壁利源林农开发有限公司、赤壁市超越鞋业有限公司、生物质燃气站。
      2013年,开始兴建另一工业园——郭家畈楠竹产业园。成功引进了“湖北金兰特种金属材料有限公司”。该公司由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,是一家从事各类有色金属、不锈钢和钢的复合材料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,属上市公司。当年便展开了场地爆破、道路施工等先期工作。     
      二、改善民生,建设新农村
双丘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是个有名的穷村,农户大多住的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砖木结构房屋,且杂乱无章,穿风漏雨;道路也崎岖不平,出门“晴天一把刀,雨天一锅粥”。几乎没有公益服务设施,村干部开会都只能在破烂不堪的小学教室里。而如今的双丘村,居民建房规划有序,大多都是钢筋水泥建筑,宽大铝合金玻窗,马赛克墙面,尤其是村中心区,一条宽9米的水泥路穿行在翠绿之间,通达各组。经过多年的投入,双丘村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。
     (一)改善村民住房  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3年底,双丘村700余户村民新建了设计新颖的楼房,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。
1995年,双丘村2组因采煤积累了相当资金,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其它组级经济,一部分则用于奖励村民建房。按照房屋的规模及建房的难易程度,经村民评议,每户补助1万元至1.5万元。当年该组便建房20多栋,大多是二层楼房。建房选址必须在规划范围内,即村中心区。此后,其他组许多农户相继在此建房,不几年便形成了一定规模的“集镇”。
2006年,赤壁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双丘村被确定为全市2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、示范村之一。为了这项工作在全村顺利展开,村委会当年便完成了2个组建房统一规划试点;全村拆除危房、土砖房和改造旧房共计46户,并投资30多万元用于危房拆后的重建。
2007年,又拆除危房、土砖房、旧房改造共计26间。2008年,拆除旧房危房80多间,并新建房屋30栋近100间。2009年,投资40多万元对2个组的民居进行整体改造和宅基地的统一规划。2011年投资30余万元,集中拓展宅基地,解决1个移民组建房用地,当年该组新建房屋18栋。
      (二)发展社会事业  在生产发展的同时,全力推进村级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。
      1993年,投资150万元兴建村小学。该小学从教学楼、教职员工宿舍楼到其它办学条件,在村级堪称一流。同时村“两委”决定奖励学生刻苦学习、奋发上进,对考入一般大学学生奖励500元,考入一本大学奖励1000元,考入名牌大学奖励3000元,考入北大、清华大学奖励10000元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,双丘村考入大学学生数以百计,其中有考入武汉大学、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生。
      2002年,投资48万元兴建村委办公大楼,大楼共4层,内设包括客房在内的各种用途办公室,配有电视、电脑、打印机、传真机、网络等各类办公设施。2005年,投资280多万元建设占地6公顷的多功能“农民广场”,集教育、文艺演出、培训休闲、村务公开、老年娱乐等于一体。创办村级文化中心,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如篮球比赛、象棋赛、技能培训等。购置多套音响设备,多次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文艺活动,如2012年“三八”妇女节,组织村民与官塘驿镇老年协会,在农民广场上同台演出“喜迎十八大,唱响新官塘”文艺节目;2013年举办“第一届双丘村农民广场文化交流活动晚会”,邀请了赤壁市委组织部、官塘驿镇老年协会、蒲圻矿务局社区以及部分兄弟村前来参演交流,演出圆满成功。创办老年诗词、书画协会,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村授课。
       2008年,投资20多万元打造村级卫生站,解决村民就近就医。其他社会事业如计划生育、社会治安、公益慈善以及在村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等方面不断推进。2010年村民合作医疗参合即已达到100%。多次被上级政府和部门评为“计划生育先进村”;村内无抹牌赌博现象和封建迷信活动,无严重刑事案件发生;电视覆盖率和网络覆盖率均达100%;同时多次向社会捐赠,仅2008年汶川大地震,一星期内村委会便向村民募捐数万元寄往灾区,总支书记罗太平带头捐款3000元。实行村民人人享有“一免一奖两补”的生活待遇, “一免”即免费参加村里举办的各种各类文体活动和培训活动;“一奖”即对村民子女考上大学的进行奖励;“两补”即全村60岁以上老党员老干部一律享受生活补贴和村民建房享受经济补贴;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,使乡风越来越文明、纯朴,基本做到“幼有所学、青有所干、壮有所为、老有所乐”。
       (三)改善人畜饮水  2006年,投资120万元的饮水工程竣工,村级自来水厂正式运营,全程10公里的主水道通水。2009年,争取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,解决了5个组400余户1500余人的饮水问题,全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70%。2011年,再次投入15万余元,解决4个组及叶家山煤矿和工业园区的饮水问题。2012年,解决1个组多年饮水难题。至此,双丘水管网络实现了户户通,全村自来水使用率达100%。
       (四)修建村组道路  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,双丘村没有水泥路面。之后,随着村中心区的建设和扩展,村委会开始在村中心路段修建部分水泥路面。进入21世纪后,随着国家开始实行“村村通”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,双丘村抓住机遇,投入配套资金,在全村范围修建水泥路面,实现了村组公路全线贯通。
2006年投资300万元,硬化路面18.5公里。其中投资60万元,硬化村中心区内路面2.6公里;投资8万元,改造扩建中心区公路1.5公里。2007年,硬化村组3.65公里。2009年,硬化村组公路8公里。2011年,投资20万元,修建、硬化村组公路1公里。2012年,拓宽、平整村级公路路基5公里。2013年,拓宽、硬化村级公路1.5公里,安设排水管道,消除了这段低洼公路常年积水现象;修建进山临湖公路共计8.3公里;拓宽、截弯取直通往中伙铺镇的公路路基3.5公里;村中心区环形公路完全贯通。
       (五)改善生态环境  双丘村被评为“全国绿色小康村”“湖北宜居村庄”,归功于两点:一是自然条件优越,山清水秀,森林覆盖率高;二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保护生态平衡,绿化美化居住环境。
上世纪90年代来,村“两委”成立护林防火领导小组,制订了严格的护林防火规章制,大力推行和鼓励植树造林。残次林实行开垦改造;幼林实行封山育林;用材林实行计划砍伐。全村没有大的山林火灾发生。做到青山常在,永续利用。
        2006年,成立以1名村副主任为首的10人村容村貌整治小组,常抓环境卫生、街道整治工作。全村的村容村貌整治和建房有序规划管理,落实改水、改厕、改房工作,实行人畜分离,畜禽圈养制度,同时完善卫生长远规划,做到所有自然组的垃圾都实行集中堆放,中心村建垃圾池、垃圾场,并安排专人清扫,实行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。为配合其它自然组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,投资450万元硬化通组到户道路,做到晴雨通车。全村环境大有改善,群众反映良好。并增建花坛60个,栽树栽花近万棵。2007年,投资20万元增建花坛42个,总面积300平方米;栽树栽花5000棵朵。2011年,投资15万元,栽种桂花树1500棵。走进双丘村,山清水秀,鸟语花香,公路平坦,楼房整齐,农民广场别致,文体设施齐全,村民过上了城里人“色彩斑斓”的日子。
        三、强化组织,
        双丘村始终把村级班子建设、队伍建设、阵地建设、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突破口,以昂龙头、壮力量、聚合力、树形象为切入点,整体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。
       (一)建好村组织,激发新常态
        强化村级班子建设,让村级组织龙头昂起来。班子建设是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。双丘村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,把优秀党员、致富能手纳入村“两委”班子的后备人选,作为村“两委’班子建设的血液供应站,有村级后备干部3名。落实大学生村干部计划,有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。按照”选准一个支书,配强一个班子,带好一个队伍,致富一个村子”的目标要求,选优配强村级班子。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工程。2012年,村党总支书记罗太平参加中国农民大学首届村官进修班培训。为了健全党组织,村总支下设5个支部,即合村前的4个村各设1个支部,企业1个支部;每个村民小组设1个党小组,企业设2个党小组,全村共15个党小组;1名总支副书记专抓组织建设。同时,健全村民委员会、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会等机构和制度,完善和提升村级办公设施和公共建设场所等,融洽了党群、干群关系,使村务公开,民主议事,群众满意率不断堤升。
        强化党员队伍建设,让村级组织力量强起来。抓住严把入口、疏通出口、抓实管理三个环节,对党员队伍实行全程管理,壮大了党员队伍,提高了党员素质。2000年以来,全村新发展党员  名。每月各支部召开1次党员会议;每3个月总支召开1次党员会议,半年召开1次民主生活会,年终召开党员评议总结会。同时在全体党员中开展“五岗五员”活动。即:设置政策宣传岗,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;设置党务、财务、政务管理岗,当好“三务公开”的监督员;设置社会稳定岗,当好农村稳定的守护员;设置经济发展岗,当好经济发展的服务员;设置文明新风岗,当好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员。实现了农村党员“从无职无位到有位有为”的转变。活动开展以来,全村有   名党员上岗理事,为群众办实事、好事   件,参与治安巡逻    人次,处理社会矛盾  起。
强化村级阵地建设,让村级组织形象树起来。双丘村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,按照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的要求,投入资金180万元,新建村级办公楼,解决了村级组织“有处议事”的问题,提升了村级组织建设水平。拓展教育培训功能,建成开通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,组织观看远程教育节目1万多人次,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;拓展文化宣传功能,设立图书室4个,设立宣传栏6个,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
        (二)选好引路人,展现新作为
村级班子建设,关键还要选好“班长”,总支书记罗太平就是在谋实事、创实事中干出来的带头人,展现了新作为。
1992年除夕,村委会主任罗太平来到一农户家,看到团年饭桌上只有4碗素菜,二话没说,转身从自家提一条腊鱼、一刀腊肉给他。然后去了村支书家,诚恳地说:“书记,乡亲们的日子不好过呀,村里得想办法。村地下有煤炭资源,我们可申办村级集体煤矿。”这一建议经村两委会讨论,一致同意申办村煤矿。说干就干,开矿没有启动资金,罗太平和村干部决定凑钱挖煤。为了筹钱,罗太平把孩子过生日亲戚朋友送的贺礼拿了出来。就这样办起了村小煤窑,当年赚了20多万元,挖掘了第一桶金。1999年8月,时任村支书的罗太平几经周折,又接管下亏损整顿的双丘煤矿。村里加强管理,精简人员,原来煤矿办公室后勤人员有70多人,精简后只剩下5人,仅生产、财务管理一年就节约了300多万元,煤矿当年赚了100多万元。1999年至2007年,双丘煤矿先后为双丘村创造效益达4400万元。
双丘村靠挖煤起家,可不久,罗太平又带领大家开始栽种楠竹,为双丘村今天的转型埋下了伏笔。当初这招,现在显得很有远见。
         “煤矿生产不仅伴随着安全隐患,而且煤总有挖完的一天。”罗太平说,村里未来发展,逼着他寻找一条更持久的发展道路。双丘村山多,过去大多是荒山。有相当长一段时间,双丘人并没有想到在山上做文章。2004年,官塘驿镇政府组织村干部到浙江安吉考察楠竹加工。罗太平大开眼界:安吉县100万亩竹林年创产值70多亿元,包括赤壁在内的咸宁市竹林面积比安吉多70%,产值却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!当地开发的竹产品令人眼花缭乱,仅竹凉席就有几十种,家家户户都可以加工。罗太平算了笔帐:当时双丘一根竹子只卖5元,而安吉一根竹要卖15元。双丘山上每年最少可砍200万根竹,按安吉的价算,原竹就可以增值2000万元,远远超过煤矿的收益。更何况楠竹只要砍伐适当,可以做到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2004年,罗太平五赴浙江,请来两位浙江老板,在村里办起了楠竹加工厂。在老板们的引领下,双丘村办起了5家拉丝厂。2006年,双丘村又从安吉引进了一家更大的企业--恒宇公司,生产竹地板。这家企业投产后,一年消耗楠竹120万根,吸收了130名当地村民就业,企业创纯利140万元。
      有了加工企业,双丘的楠竹身价倍增:过去只能卖几元钱一根的原竹,如今可以卖到15元左右。这不仅解决了老百姓"销竹难"的问题,还使家家都有稳定的收入。仅楠竹价格上涨,净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,全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,加工企业收入也超过了500万元。现在,双丘村与安徽龙华集团合作开发竹炭、竹窗帘、竹工艺品、竹家具等系列产品,并以加工后的楠竹废料为燃料,生产秸杆燃气,形成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。
       “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双丘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村。”罗太平说,双丘临近陆水湖、星星竹海两个风景区。苍翠的竹海,碧绿清澈的河水,清新的山林,坐落在群山中的楼房……到过双丘的人们都被这里的风景折服。双丘村请来武汉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的教授、专家来考察。专家对双丘发展旅游经济十分看好,为双丘制订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。昔日喧嚣的小煤窑销声匿迹,一个整洁美丽的新农村已矗立在青山绿水间。双丘村实现了由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跨越。
        2008年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亲笔批示“双丘村是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好典型,应总结推广”时,还亲口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把一个穷村变成一个比较富裕的村,不容易啊!一个村能搞上去,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是至关重要的。”
        四、经验启示
       双丘村通过多措并举,实现了村民收入不断增加,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,主要经验和启示:
       (一)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要立足自身实际,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。各村的实际情况不一样,自身优势和劣势不一样,地域条件差异较大,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,所以必须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,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,在农村经济发展中,坚持从村情出发,辩证看待优势劣势,做好扬长补短的基础性工作。双丘村地下地上有资源开发利用,拥有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,有利于煤矿、加工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以此确定了双丘村的发展思路。
       (二)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要培养新型农民,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。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,通过远程教育、技术培训、现场教授等方式,培训新型农民,尤其是要加大村干部、党员干部、种养大户的培训,通过培训推广农村实用致富技术,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,产生一批在种、养、加等方面的致富带头人。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适应发展现代农业,推进农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产业化的趋势,采取多种合作组织形式,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服务,解决技术与销路问题,以有偿服务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。
       (三)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,选好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尤其要选好班子带头人。双丘村的实践再次证明,农村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。在双村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,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实施,都有村党组织的论证和引导,每一项主导产业的发展,都有村“两委”成员的动员和组织,因此要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,选好配强村“两委”班子,把有经营头脑、有致富本领、有奉献精神、有民主作风、有群众基础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“两委”班子中,不断加强村“两委”班子带头致富能力、产业经营能力、创新机制能力,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向规模化、长期化、制度化、市场化方向发展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版权所有:赤壁市档案馆(史志研究中心)       技术支持:赤壁网      鄂ICP备13000483号-1

单位地址:赤壁市赤马港砂子岭路东侧      电话:0715-5352097      电子信箱:cbsizhi@yahoo.com.cn      邮编:437300